半导体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石,其制程迭代速度遵循“摩尔定律”,当前主流工艺已进入5nm量产阶段,3nm技术逐步落地。在先进制程中,晶圆表面的微小污染物(如金属离子、有机杂质、微粒)会导致光刻图形畸变、器件漏电、介电层击穿等致命缺陷,直接影响芯片良率与可靠性。超纯水作为半导体制造中唯一直接接触晶圆表面的“通用溶剂”,其纯度控制已成为制程突破的关键瓶颈之一。
传统超纯水制备技术多依赖“预处理+反渗透(RO)+离子交换(IE)+终端过滤”工艺,存在离子交换树脂再生频繁、TOC去除不彻底、能耗高、运维复杂等问题,难以适配先进制程对水质稳定性与低能耗的双重需求。博清生物基于“膜分离-电去离子(EDI)-高级氧化”集成技术,开发了超纯水机,通过优化预处理单元、采用抗污染RO膜与高效EDI膜堆、引入紫外(UV)高级氧化TOC去除模块,实现超纯水的高效制备与稳定供应。
一、半导体制造对超纯水的核心需求
半导体制造流程涵盖晶圆制备、光刻、蚀刻、CMP、薄膜沉积、封装测试等数十个环节,不同环节对超纯水的水质要求存在差异化,但核心指标均需符合SEMI(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)制定的超纯水标准。
(一)关键水质指标要求
1、电阻率:反映水中离子含量,半导体制造要求超纯水电阻率达到理论最大值 18.25MΩ・cm(25℃),避免离子残留导致器件漏电;
2、总有机碳(TOC):有机杂质会在光刻过程中与光刻胶反应,形成难以去除的残留物,因此要求TOC≤10ppb;
3、微粒:粒径≥0.1μm的微粒会附着于晶圆表面,导致光刻图形缺陷,要求每毫升超纯水中微粒数量≤1个;
4、金属离子:Na⁺、K⁺、Fe³⁺、Cu²⁺等金属离子会扩散至半导体晶格,改变器件电学性能,要求浓度≤0.1ppt。
(二)典型工艺环节的差异化需求
1、晶圆清洗环节:需超纯水具备强洁净能力,且无二次污染,要求TOC≤10ppb,避免清洗后晶圆表面残留杂质;
2、化学机械抛光(CMP)环节:超纯水用于稀释抛光液与冲洗抛光残留物,需稳定的电阻率(18.25MΩ・cm)与低金属离子含量,防止抛光液组分失效;
3、薄膜沉积环节:超纯水用于清洗沉积腔体,要求 TOC≤10ppb,避免有机杂质影响薄膜纯度与附着力。
二、超纯水机的技术体系与创新点
博清生物超纯水机采用“预处理-核心净化-终端精制-智能控制”四级工艺架构,针对半导体制造的水质需求进行技术优化,其核心技术体系如下:
(一)预处理系统:保障核心单元稳定运行
预处理单元采用“多介质过滤+活性炭吸附+精密过滤”三级设计:
1、多介质过滤:以石英砂、无烟煤为滤料,去除进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颗粒,降低浊度至≤0.1NTU,避免后续RO膜堵塞;
2、活性炭吸附:采用柱状颗粒活性炭,吸附水中余氯、部分有机物,防止RO膜被氯氧化降解;
3、精密过滤:采用聚丙烯滤芯,截留残余微粒,确保进入RO单元的进水浊度≤0.05NTU。
(二)核心净化单元:实现高纯度水质制备
核心净化单元整合“反渗透(RO)+电去离子(EDI)+紫外高级氧化(UV-TOC)”技术,是超纯水纯度提升的关键:
1、反渗透(RO)模块:采用抗污染型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,操作压力0.6-0.8MPa,水温25℃条件下,脱盐率≥99.8%,TOC去除率≥80%,将进水电阻率从0.1MΩ・cm 提升至5-10MΩ・cm;
2、电去离子(EDI)模块:采用均相离子交换膜堆,通过电场作用实现离子的连续去除,无需树脂再生,电阻率提升至15-18MΩ・cm,金属离子去除率≥99.99%;
3、紫外高级氧化(UV-TOC)模块:采用 185nm/254nm双波长紫外灯,185nm紫外线产生羟基自由基,氧化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,TOC去除率≥95%,将TOC降至0.5ppb以下。
(三)终端精制系统:保障水质无二次污染
终端精制单元采用“超滤(UF)+混床离子交换树脂”设计:
1、超滤模块:采用聚醚砜(PES)中空纤维膜,孔径0.02μm,截留水中微粒与细菌,去除率≥99.9%;
2、混床离子交换树脂:采用核级均粒树脂,进一步去除残余离子,确保电阻率稳定达到18.2MΩ・cm。
(四)智能控制与监测系统
设备搭载PLC控制系统与触摸屏,具备以下功能:
1、实时监测:在线监测电阻率、TOC、流量、压力、水温等关键参数,数据采样频率1次/秒,超标时自动报警;
2、智能调节:根据进水水质波动自动调整RO运行压力、EDI电流、UV灯功率,保障水质稳定;
3、运维管理:记录设备运行数据,支持远程运维,提示滤芯更换、UV灯寿命等维护节点。
三、技术优势分析
与传统超纯水设备相比,博清生物超纯水机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:
(一)水质稳定性:通过“RO+EDI+UV-TOC”集成技术,避免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导致的水质波动,实现电阻率与TOC的长期稳定;
(二)低能耗与环保:EDI模块无需酸碱再生,减少化学试剂消耗与废水排放;抗污染 RO 膜降低运行压力,单位产水能耗显著低于传统设备;
(三)智能运维:在线监测与远程运维功能减少人工干预,降低半导体制造中的人为误差风险。
四、应用局限性与改进方向
当前设备在3nm及以下更先进制程中的应用仍需优化:
TOC 控制:3nm制程要求TOC≤0.2ppb,需进一步提升UV-TOC模块的氧化效率,可考虑引入臭氧协同氧化技术;
微粒控制:需开发孔径更小(0.01μm)的超滤膜,满足≤0.05μm微粒的去除需求。
未来可通过优化TOC与微粒去除模块,进一步适配3nm及以下制程的需求,为电子行业半导体制造的技术突破提供关键支撑。